建築與藝術
藝術是影響和改變人文思想和提昇人類氣質的最大動力,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可以由他們的古蹟和民間建築去觀察。所以說他們的所有建築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史一點也不為過。歐洲的文藝復興和日本的仿唐文化就是最好的例子。歐洲的文藝復興帶給整個歐洲的改變不是蘇媽想敘述的主題,我要說的是日本1200年前從唐朝取經後對日本所做的改變。
當你走在他們的名勝古蹟或從鄉村小鎮的建築裡,你會發現這些美麗雄偉的建築藝術不但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也融入了日本民族人文的軌跡。尤其是古蹟,日本對這些已屬於世界遺產的保護更是不遺餘力。進入都要門票,有的還要申請。當然藝術無價,古蹟的維護本來就不容易。為了來人也能體會藝術真理,付費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反觀台灣,開放的三峽祖師廟又如何……………?
名勝古蹟有政府出力,一定會好也許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屬於他們的鄉村小鎮當你親臨其境,你會發現眼前的風景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牆壁上日曆掛軸,而是真實世界的景觀時,妳當下所能體會到的是,當藝術提昇人類氣質且深化融入生活所顯現的成果時,內心被牽引出的那份震撼和感動。
日本能成為歐洲的瑞士,成為亞洲最受人歡迎的觀光地區,乾淨安全雖是原因,但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建築藝術,才是讓觀光客不斷湧入的主要理由不是嗎?
交通規劃完善
日本的交通規劃完善是念交通管理博士班的甥兒(是另依個外甥)也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日本與台灣一樣,都是地狹人稠。但他們的交通不似台灣的混亂,除了守法和規劃精細外,最主要他們的大眾運輸系統非常完善發達有關。無論是上班或是購物他們都是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很少開自家車前往。如果是短程不想搭大眾運輸,可以騎自行車、轉乘公車或計程車代替步行。所以日本的馬路兩旁都有腳踏車專用道(日本觀光區還有只限腳踏車的馬路)商店的騎樓是行人專用道。
日本的馬路不比台灣大,尤其人口相當台灣一半(但流動人口有一倍半)的東京街道,卻無台灣人車爭道險相環生又經常賽車的情境發生(日本的交通規劃完善執行嚴格,在大城市東京,沒有路邊停車,專用停車場的停車費很貴) 。也因為他們都在地下或地面活動的人大都在大眾運輸的車子裡,所以日本的街道會讓走在其中的人感到乾淨 和舒適(但妳如果想見識人口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東京人,為何是日本人口總數的1/10,可以從車站或轉運站等車中,從車子裏不斷吐出或吸入的龐大人群去一窺究竟……)
行前去過日本好幾次的表妹說日本的交通讓日本人不是行走地下就是坐在空中果然沒錯。比起東京小之又小的台北,交通之亂,掌管交通的大小官員我不知他們每天到底再幹什麼?台灣人不守法有錯,但我想;政府規劃和執行的落差,事後的檢討又經常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才是讓交通意外頻傳,交通打結狀況無法改善的原因 (在日本時也有許多新道路在施工,但不像台灣有黑暗期,原因為何?常浪費公帑考察的官員和為民喉舌的立委議員們請憫心自問吧!)。
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農業科技發達,種蹈可以達三季,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不斷,就是有颱風刺激蔬菜上漲(但在我比較之下,看來在爛爛的菜在價格和外觀上比起日本也好的太多了)也還有菜吃。尤其在鄉下台灣的生活機能的方便比日本好的太多了(這或許在日本非常發達的宅配生意在台灣無法提升的原因吧)。
最後說起住行。台灣的交通真的無可救藥?台灣建築古蹟保護很差嗎?應該不是吧!
雪山隧道、101大樓、高速鐵路、三峽祖師廟(這間由美術家李挴樹教授費50年及當時所有工藝巨匠重建還未完工藝術殿堂現今維護卻另人感傷)一再顯示:臺灣人不是不能?而是超級的能!只要對這塊土地有一絲誠敬的心,我相信成為亞洲的瑞士,不只是日本還有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