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得到憂鬱症,是因工作環境被胡亂變更而造成適應障礙引發的,而切除腦前葉手術是前幾年在一部科幻電影裡面看過,我也曾在醫院裡的團體治療提出過。有一陣子,我倒寧願我有動過那手術,希望日前不再帶有任何情感!
如果身心障礙真有那麼單純的原因就好了,也許將來預防醫學能這麼發達。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你也知道切除腦前葉的手術!? 真的很可怕的手術, 發明人得了諾貝爾獎, 一直到好幾萬人都被動過這手術後, 人們才開始發現它可怕的副作用, 包括沒有情感等等, 可說是完全失敗的方法. 更令人唏噓的是, 發明人最後被他的一個病人開槍擊中腰部, 終生癱瘓!
以上是引述網友鴕鳥和深林的對話
細說精神病讓我從龍發堂的肉身菩薩談起
前幾天的媒體報導,一位41歲的精神病患被母親關起來長達20年,當事情被披露社會局介入帶走孩子時,母親的不捨眼淚我相信很多人會將當初的不解(殘忍)轉換為同情之心吧!身為一個母親面對身心殘障者,我相信他們身心所受的煎熬和痛苦,不是我們這種局外人能夠體會……有錢有受教育者還會尋找國家社會資源和調適自己,沒受教育沒錢(如關起兒子的母親)則將他/它們藏起來讓其自身自滅,我也相信這些社會邊緣人,還有許多散布在社會某些角落沒被發覺,尤其是被稱為瘋子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是比生理障礙還難醫治的病,何況是身心一直跟不上時代進步的21世紀人類呢?
在這事事講求快速的年代,不要說不斷新增的疾病無法根治,又如何要求需要長期治療的心理疾病能夠立竿見影呢?諸君想想只要一個家庭有人生病,全家人的生活都會受影響,更何況家有精神疾病者其痛苦更不可言喻吧!所以說照顧精神病患者是測試人的愛心和耐心最大底限的菩薩一點也不為過
當任何人都無法承受人性測試時……有人願意承接這份無止期的工作時你對他的看法又如何?曾經收容精神病患的龍發堂,也因其堂主開缸成為肉身菩薩而再一次成為新聞焦點,當民眾對其是否真正成為肉身菩薩資格存疑時?你我憫心自問不應還他公道嗎?
精神科醫生一向是最寂寞的一群,但拜科技所賜,跟不上腳步的人【失去自信,退縮回自我世界】的人越來越多,加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缺乏互信,精神醫療正逐漸受到重視,精神科不再是侷處於醫院遠端的一偶,而精神科醫生也不再是被比下去的一群。
也許精神病是不會馬上【致死】的病,所以一般人對於精神失常的人總會抱著一股輕視〈認為他們是不能接受挫折沒勇氣的人,駝鳥你要原諒蘇媽媽說實話〉和害怕〈怕會有暴力行為,其實應該是很少。有暴力行為的應屬於心理偏差的正常人。但精神病人卻無行為能力的人。在我所接觸過的病患中,幾乎不曾有過主動去攻擊人的紀錄,因他們大都縮回無憂愁的孩提時代〉的心理。
其實精神病人雖不會馬上致死,但是精神的折磨卻往往讓他們自殺。無法面對現實,怕於外界接觸,【自我設限】躲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之中,如果長期不願醒來還好〈重症者她/他已將自己關起來反而不須治療,只要家人照顧得當反而活得很久〉,如果是半清醒者〈輕者〉最容易自殺的就是這些人,藥物對精神醫療來說只是輔助作用〈鎮靜、安眠和鬆弛〉,真正能治愈還是靠精神科醫生護士的愛心和耐心,以及來自他/她家人的永不放棄。所以家人的耐心和愛心是他們能否走回軌道的最大力量。當然精神科醫生的專業和愛心,也是讓他們回復正常的大功臣。
駝鳥希望切除腦前葉的想法,使我想起曾經有一位病人對我說過一句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話:【你們總認為我們很可憐需要同情,但我才覺得你們很可憐,因為我很快樂,但你們卻不快樂有很多煩惱】。這句話讓我從此看他們的眼光不再是同情,而是以平常心去對待和接納。
探尋生命活水 看破生死 從「心」出發 (轉載)
文/楊聰財、魏兆玟
一位老婦人唯一的兒子,也是她唯一的依靠罹病去世了,她因此非常悲痛,一直處於悲傷情緒之中!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心靈大師,便請教大師:「你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的兒子復活嗎?」
大師回答:「妳先不要悲傷,我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妳的兒子起死回生,但妳必須為我準備一杯『活水』! 這杯『活水』必須來自於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家庭,有了這杯『活水』之後,我自然可以救活妳唯一的兒子。」
老婦人一聽到有方法可以讓她兒子「起死回生」,高興極了,立即動身去尋覓這杯神奇的「活水」!她一步一腳印走遍了鄉村、城市,甚至離開她的國家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到最後,她發現了事實,終於擁有了一個心得—「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痛苦源」。
故事的結局,這位老婦人每天為了安慰他人痛苦、減輕他人憂鬱而忙碌不已!根本早已忘了要「尋找活水」這件事。也因為如此,在她熱心付出過程中,喪子悲慟早已悄悄地離開她心中,成為眾人眼中快樂的天使!
在「人間道」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遭遇許多出其不意的逆境,所以人常說「無常」!面對這些逆境或「無常」時,我們不必然一定要學會「逆來順受」,可以透過適當的管道將壓力源,或憂鬱情緒釋放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以為自己只是情緒低落,而未察覺自己有憂鬱症;也有人對憂鬱症有錯誤認知。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的第四版修正版本,憂鬱症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能診斷為憂鬱症:
連續兩週,幾乎每日出現下列症狀至少5項(其中第一、二項是核心症狀):
●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
●失眠或嗜睡。
●極易激動或呆滯不想動。
●疲累或失去活力。
●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減退。
●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
符合上述情形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及早就醫診治。
(本文作者分別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主任、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講師)
情緒筆記本/紓壓釋懷有撇步 憂鬱難過不要來
要如何避免憂鬱症的發生呢?
首先,必須養成在憂鬱症的好朋友─「壓力」來敲門之前,事先打上「預防針」,從日常生活簡單著手來達到紓壓的目的。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均衡的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油炸類、醃漬食品),並採用低糖指數飲食,例如吃全麥、五穀雜糧等食物,以免血糖急遽變化而影響心情。
同時在進食過程中細嚼慢嚥,保持舒適心情。
●充足的睡眠:根據研究,每個人一天的睡眠時間維持在6至8小時最為適當,同時需要保持良好睡眠品質及環境(例如注意光線及音量)。
●運動與休閒:適度與適時的運動,可減緩壓力所帶來的不適,醫學研究證實,運動時,會釋出類似嗎(腦)啡物質,可協助我們產生快樂的感受。
另外,音樂也可協助釋放壓力與放鬆心情,所以可選擇一些靜態的音樂或心靈音樂協助紓解壓力。
●按摩或SPA:壓力最容易造成肌肉僵硬與痠痛(常見於頸肩部),因此結合適度的按摩,不但可增強身體抵抗力,更可舒緩因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痠痛。
●找人傾訴(傾倒心靈垃圾):有壓力時,最怕悶著不吭聲、形成「悶燒鍋」效應!應該儘快找個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說出來,也可以找精神科專業人員進行會談紓壓。
●使用腹式呼吸法:隨時養成深呼吸的習慣,每天至少80次,不限時間及場地,讓情緒平穩,並搭配肌肉伸展動作,以減輕壓力造成的身、心挫折。
●務必遠離酒及毒品:有些人習慣用抽菸、喝酒,甚至吸毒來逃避壓力,這是相當危險且類似慢性自殺的行為,不但無法解除壓力,還會造成上癮困擾,長時間下來一定會危害身體的健康。
●每天寫心情日記:建議每天睡覺前寫下自己的心情,做成記錄,如果發現長期記錄都是負面思考的情緒,就要警惕小心。
若使用以上方法都無法有效遠離壓力,且有愈來愈嚴重的傾向,千萬別放任不管。
若醫師建議要搭配使用精神科藥物,也千萬別一味抗拒藥物使用,以達「事半功倍」效果,待症狀逐漸好轉穩定時,再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藥物劑量。 (文/楊聰財、魏兆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