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身份地位
讀後感 蘇 瑾
「我愛身份地位」這本書,作者狄波頓詳細的分析了為甚麼我們會對地位有所追求或崇拜,說明了對地位焦慮的成因,以及提出了化解之道,分別就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亞文化來分析,希望能夠作為解決地位焦慮的方法。當然,貫穿本書的關鍵字「地位」,狄波頓也在一開始就做了名詞解釋,解釋了何謂廣義和狹義的「地位」:就狹義而言,地位身分就是個人在團體法律身分或職業身分;而廣義來說,就是指個人在世人眼中的價值與重要性…
從一開始,狄波頓就點出了人與人之間如此密不可分的關係,「需要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長久下來,因為人與人互動的結果,讓我們「人」被訓練和約束成需要透過別人來確定自己的存在,希望自己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也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得到因為他人的關懷而獲取的安全感,這是人對於生理和心理基本的渴求之一,也就是「愛」。然而,因為每個時代的社會環境以及價值觀的轉變,使得這份愛的需求,轉而投射到追求地位、身份和財富,有了地位身份,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關注,反之,就像是被排除在外,將要受到寂寞、孤獨的恐懼侵襲。
這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齣日劇,裡面人物不外乎有好人壞人,也有汲汲營營依附權貴之人,然而卻有一片段讓我印象深刻,那一幕是在說,(在這裡就簡稱壞人,雖然並不是真的壞人),那位有權有勢的壞人謝謝那位依附權貴的人,當然他也知道明明另外一方(也就是好人),只是處於弱勢罷了,於是他就好奇的問,何以願意支持我呢?那位依附權貴的人(當然他也是好人一個,只是演的誇張而已)便回答,在這裡能記住我全名的人,就只有你…
雖然這只是劇情內容,可能並沒有特別意思,然而卻讓我深深覺得,有時候一個人為甚麼會如此的追求地位或權勢,並不是真的為了財富或名聲,反而只是尋求一個他人的重視,證明自己的存在,這樣一個簡單的片段,也印證了狄波頓在最初說明為何會對地位產生焦慮的成因,就是「對愛的渴望」,尋求他人的認同和尊重。
除了因為對愛的需求而產生的地位追求之外,這本書也讓我覺得,因為社會既定的階級觀念,才讓身份地位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了好幾世紀,而人們也因為當時的價值觀,害怕亦或是習慣、認同而不去作反抗的動作,於是將自己放置在既定的位置上,也將自己投入了地位的焦慮中。而狄波頓也提到了:「如果我們因為周遭的人都受到某種價值觀的奴役,或者因為自己過於怯懦,不敢跳脫既有的框架,而以自我麻痺的方式,去相信該種價值觀是自然存在甚或來自神的旨意,並且由於恐懼而對其徹底服從」。對於地位的崇拜並不可恥也不是一件錯誤的事,但是如果因為當下的環境而逼自己去服從,那這樣的地位焦慮,才真要仔細思量是否是必要的。另外,在化解地位焦慮之道中,對於「藝術」這部份,我特別喜歡,(也許是因為看了太多字,對於圖片部分的理解特別深刻,嘻)。因為藝術除了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外,也帶給了人們不同的視野,帶給人們不同的觀念或價值觀,儘管影響力沒有其他例如政治、宗教來的大,但它含蓄、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觀看的人,我覺得,反而是最能深刻打動人心的。
看完了「我愛身份地位」之後,很慶幸自己並不是一個執著於地位的人(咦,但是不是這也表示自己是一個不積極、沒有上進心的人呢),儘管生活在菁英制度的社會下,人們說的,新聞報的或許都是那些所謂擁有身分地位的人,但是我仍希望,活著的每一天都能盡我所能去處理和面對每一件事情,也許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亦或是沒有能達到別人所期盼的地位身份…
我就是我,我努力過,就夠了。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從每個人瓜瓜落地後,身份地位已經註定了70%,30%才是後天的變數。雖然人人都認為3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事實上含著金湯匙出生或娶富家千金或嫁入豪門,依然是大部分尋常百姓的【夢想和捷徑】。
身分地位所帶來的名利誘人,追求名利過程的動機也將人性之惡發揮到極致,雖然有睿智深知人性的宗教家利用輪迴之說,引導人發揮善性改變與生俱來的階級不公……然而除了人權某部份提升外,自有人類以來又何嘗達到人人生而平等的地步?就是以無產階級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只不過換個形式的階級制度罷了………
狄波頓也提到了:「如果我們因為周遭的人都受到某種價值觀的奴役,或者因為自己過於怯懦,不敢跳脫既有的框架,而以自我麻痺的方式,去相信該種價值觀是自然存在甚或來自神的旨意,並且由於恐懼而對其徹底服從」。所以能反轉命運的人,絕不只是靠機運而已。面對先天給於的困境(階級)又豈是所謂風水之說所能詮釋得了???????
如果概括說能反轉命運成功的人有何特質?只有一句可解:面對先天給於的困境(階級)能樂觀知命,後天面對困境又能自我反省,不斷要求自己且能堅持到底的人。這也是我會認為身份地位已經註定了70%,30%才是後天變數的原因,因為能接受且能通過困境考驗的人,實在太難也太少了。
我會拿女兒所寫這篇文章出來探討人性,因為我想了解從現代年輕人,面對人生挑戰追求名利時,如何在理想和夢想和現實的拉鋸中所保持的態度和思維。
活在優渥環境下成長的下一代,物質享受已不虞匱乏,也因為自我意識所造成的人際疏離,所以身分地位(政治和宗教)對他們來說少了那份翻轉命運的吸引力。為了平衡物化所帶來的精神貧乏,勇於追求夢想(藝術創造力)成了他們這一代人生的主要價值觀。然而需求愛卻又因自我、人際疏離而吝於付出的現代年輕人,面對現實困境無法【堅持到底】,才是他們打斷夢想的致命傷,也是狄波頓的憂慮的來源。
從電視一個節目中(好節目。能發掘優秀的人才,這才是媒體最需要的功能)看到一些藝術表演者訴說他們成功背後的辛酸不禁也讓我熱淚盈眶………
年輕人呀!用汗水和淚水堅持的付出讓夢想成真,才是最撼動人心的身分地位,不是嗎?最後也以女兒文中這句:『對於地位的崇拜並不可恥也不是一件錯誤的事,但是如果因為當下的環境而逼自己去服從,那這樣的地位焦慮,才真要仔細思量是否是必要的』去勉勵所有年輕人,也讓迷思在身分地位(政治)的我們這一代能從心反省和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