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蘇媽媽與T君的對話(一)

以下是蘇媽媽與T男士的對話,題目是跨世紀(20世紀末21世紀初)兩性關係對婚姻觀念的改變和影響。

當時離婚率已逐漸攀高,不婚不生的思維也逐漸流行,之前也因少許前衛明星未婚生子的影響,差點讓此不當的思維成為女人能成為母親的標竿。多年前的對話,如今重新翻閱這篇文章‧‧‧非常不幸,因為影響已經顯現‧‧也許一些對話對現代的孩子來說有些沉悶和難懂,但眼看過多負面的事實報導在心驚膽跳之餘,我還是將其重新貼出,希望對兩性關係有那麼一點點幫助,我也要感謝你/妳們年輕人還保有的那顆善良的心

T君的論述
生物學上97%以上的哺乳類動物都是一夫多妻制
而不到3%一夫一妻制的哺乳類都有以下特徵
1.腦容量較小
2.族群數量較少或頻臨絕種
3.雌性體格較雄性魁武
4.雄性不必為爭取雌性而彼此爭鬥
5.雌性負責保護和養育後代

而哺乳綱靈長目的人科人屬人種---現代人類
在最近的300年之中(一夫一妻婚姻制)才開始成為哺乳類原本的97%中
唯一的例外...

眾所週知
單性(雌性)生殖---是物種源起時的型態
後來為了產生基因重組的下一代以為了適應嚴苛的環境競爭
才有突變的雄性(應該才是名符其實的第2性)產生
所以雄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多產多變--而生
以人為例
母體一人一年一胎世界紀錄是13胞胎

而古時皇帝一人一年則可能有數十個兒女--後宮3千故...
此外亦仍為了繁衍之故

感官本能上
雌性較偏向觸覺型---重視養育後代--如哺乳等
雄性較偏向視覺型---重視第2性徵--如乳房等

心理本能上
雌性較偏向伴侶單一化--為確保出生胎兒存活率
雄性較偏向伴侶極大化--為確保自己後代的數量
同時處女情結也是早期確保自己後代品質的餘習

然而人類進化過程中

經過蠻荒時期蠻力掛帥-------一夫多妻的時代
到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的最近300年------一夫一妻的時代
科學家預測在未來殖民外太空時
因為無重力狀態下---男性將喪失體型和力氣的優勢
而且心理耐力上先天較女性不足---因女性有懷胎10月的母性耐力
屆時也許會變成-------一妻多夫的時代---也不一定...
而現代人中性色彩愈來愈濃其實也是一種基因選擇的自然結果---尤其大男人愈來愈易被淘汰總之每一種制度和文化都有它當時形成的背景因素

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之分
若不能平心靜氣去宏觀各種科學客觀條件上的差異

而只是依一己過去所受的價值洗禮所產生的好惡

或硬是用---齊頭式平等的大帽子---來扣在任一性別上
而少了一份包容心同理心的話,則兩性的習題的確是很難解的

蘇媽回

你後面的話有些道理,但前面的話有些胡扯雖然你提出了科學數據?!


T君
那3%一夫一妻制的哺乳類動物為北美郊狼 東非岩羚 亞馬遜雨林少數猴類等等 其餘都否

現代人類目前則是在地中海中接近義大利外海一小島上的原住民
是目前發現唯一的---一妻多夫制的族群

比如在非洲許多部落不論男女都是打赤膊
因為文化要素或生存背景使然 無所謂羞恥對錯之分

請注意
民族優越感往往是世界各民族戰爭的開端...
如德國納粹 日本民族帝國主義者皆是

若是我們自己還用天朝自居
以所謂蠻夷之邦的眼光來看待各地不同民族或文化
而不懂得尊重欣賞彼此的差異的話
則21世紀的戰亂人禍仍是很難避免的

兩性之間的問題何嘗不是如此
不然只是趕走了過去迂腐的公沙豬
但換來不同性別卻是一樣思維模式的品種
問題還是一樣無解...

真正的自信是---看重自己 而非---看輕別人
民族國家的自信亦是如此

歡迎大家依據事實數據不帶成見來提出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