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眼看到兒子手上的gameboy時,心裡直覺的想法是,我最不希望見到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從同事掉錢的那天開始,我只希望我的臆測是錯誤的。然而現在呈現在我眼前的事實,卻又叫我不由得一股怒氣由心中生起,我要兒子對我解釋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我極力表現出只要他說實話,什麼事都可以好好處理,但兒子在我的壓力之下,仍然選擇不說出來,他給了我四個解釋:跟同學借的、向堂哥借的、抽獎抽到的、撿到的,看著他沒有說出實話,我既難過又憤怒,把gameboy拿起來,並對兒子說,如果是撿到的,那就應該先拿去招領,而不是把東西據為己有。我不斷的看著兒子是否會願意說出實情,但他只是很堅定的說,那就拿去招領啊!
在無可奈何之下,我把東西收起來,也看著兒子一臉的不甘心及憤恨。當時,我實在是無計可施,我也知道到目前為止,我的處理是有問題的,兩個人都因為這件事情產生了一個很大的障礙,但我更不能接受的是兒子是否真是拿了那筆錢(帶兒子到公司後的隔天,有同事掉了錢)。隔天,我思考了一整天,仍然是不知該如何再和兒子針對這事繼續處理。或許是我的沈默讓同事察覺我有心事,他關切的問了我是不是有什麼難解的問題,我也向他說明了一切,他想了想要我先不追究兒子的金錢來源,但要兒子清楚並坦白的對我說出東西是用錢買的或者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我質疑的問了他,即使這個金錢來源是有問題的,我都不應該再追究嗎?他要我先釐清東西的來源是正當的比我此時再去追究錢的來源更重要。
總之,同事說服了我,回家跟兒子再度談起這件事時,我仍試著先對兒子說要把東西送去招領,而他也仍是一付不在乎的模樣。隨後,我對兒子說,如果我不再追究錢的來處,但我要兒子明白的說出東西是他用錢買的,還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因為用錢買的,我可以答應留下來,但如果不是,我們就必須把東西還給原來的主人。此時,只看到兒子的眼睛一片雪亮,並且一掃原來的鬱悶不悅,他非常肯定的告訴我,gameboy是他用錢買的,而且保證不是用不正當方法得到的。雖然此時的我心中仍是有許多想問的問題,但看到眼前的兒子跟先前我質問他時簡直是判若兩人的表現,我相信他現在對我說的確實是實話,東西是用錢買來的。
到此,事情似乎也告了一段落了,雖然我對於錢的來源仍是在意的,當時也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來處理。隔幾天,同事也想買和兒子一樣的gameboy,我們便一起前往兒子購買的那一家,詢問了老板那款機型的金額後,原本帶著輕鬆心情的我又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對於gameboy的金額我不了解,因為我從未買過,但跟兒子對我說的差太多了。在生氣和難過之間,我不斷的詢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麼,在教育兒子的方法或者情感上,又是在那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呢?我曾執意的希望把兒子留在身邊,為的就是不希望他有著和他父親一樣的揮霍金錢觀,也常對兒子諄諄告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漸漸的難過的心情大幅取代了生氣。回到家中,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後,對兒子說有些事情想和他談一談,我把和同事去買東西的經過告訴了兒子,最後,我只對他說:「我真的覺得非常難過。」兒子又對我說了一個理由,我沒有說任何話,只是安靜的看著他,兒子低頭沈默了一陣子,抬起頭來對我說:「我說出來,你不能生氣。」「我總是要知道錢是跟誰拿的,才能有一個妥善的處理方式。」兒子終於說出他是在清明節時,到他父親那兒伺機拿走的。
他有過gameboy,這次他會再想擁有也不過是gameboy的螢幕是彩色的,就是一個看似簡單的理由,讓身為母親的我驚心膽戰了好一段時間,高興的是兒子沒有向同事拿那一筆錢,時機上的巧合,讓我差一點誤會了兒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我很誠懇的對兒子說,不能再有同樣的事情發生,雖然是跟自己的父親拿的,只要沒有說,這個行為就是不可取的,因為自己都害怕說出來,都擔心被家人罵,就表示不是一個正當的行為。
事情到此,也可說有了一個尚稱滿意的結果,在前後兩次和兒子的談話中,更是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在兩個人的情緒都保持穩定的狀態下去處理一件事情,才能得到兩個人都想要的結果,也才不會有兩敗俱傷的情形。
好像看到的都是兒子出問題的狀況,難道兒子就只是一個問題製造者嗎?當然不是!只是孩子的偏差行為最讓父母傷腦筋,也常在不知覺間就把這樣的標籤貼在孩子身上,許多負面的言詞會讓孩子陷入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也許孩子原本並沒有這樣想,但大人在情緒中脫口而出,卻造成了孩子感覺我就是如此沒用,或者父母會吵架都是因為我不聽話的關係,孩子有了愧疚感、自責,更多的負面情緒被引發出來,累積到某一個程度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只要是有傷害性的都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讚揚孩子的優點,接受孩子的缺點。我們也曾身為孩子,我們小時候對父母的限制也曾不斷挑戰,這和現在的孩子想爭取自主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不同的是現在資訊快速流通,孩子們接收的可能比父母本身來得快也多,如何協助孩子正確吸收新知,如何引導孩子判斷是非,都成了現在父母很重要的課題之一。或許你會抱怨以前只能聽大人的話,沒有小孩子說話的餘地,怎麼好不容易成人了,現在要反過來懂得孩子的心,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沒錯,時代不一樣了!換個角度想,能當一個傾聽者是何其有幸。與其問為什麼,就讓我們現在好好開始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中真意,教育孩子是及時的、是當下的,對孩子心存寬容、和孩子說正面的話、引導孩子走向正向的路,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