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屏東讀者)】
「那是你們夫妻間的事,不要跟我說。」當姊姊從十八歲女兒口中聽到這樣的話,只好把苦水又吞下肚。
為了不讓三個孩子當單親兒童,姊姊咬牙苦撐一個家。十四年來,姊夫一直在家「待業」,姊姊只好到工廠上大夜班,多賺些津貼來養家。當初質疑母親為何不與父親離婚的的稚女,如今亭亭玉立,更學會了冷漠看待父母關係。
晨昏顛倒的工作,讓姊姊難得和孩子相聚,身心的疲勞和對丈夫的怨懟,無時不使家庭氣氛呈現緊繃;反觀姐夫在家當個「櫻櫻美代子」的家庭主夫,反而有時間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採哀兵姿態對孩子灌輸:媽媽脾氣壞、自以為是又囂張跋扈…
孩子難道不懂母親的辛苦?當然懂,只是他們慣以「這是妳自找的」心態來為父親脫罪。畢竟習慣了「女主外、男主內」的生活模式,他們早將「嚴母慈父」的形象合理化了,忘了誰才是弱者,也忘了養家的責任不該全丟給無論身心都弱過男人的女人獨扛。
姊姊當初沒有選擇離婚錯了嗎?長期晨昏顛倒,讓姊姊透支了健康;疏於經營的親子關係也出現裂痕;如今想擺脫婚姻鬆一口氣,也得不到孩子的奧援。
背著房貸和養家壓力的姊姊,這十多年來的犧牲值得嗎?
【2002/10/30 聯合報】
景氣差 婚姻也止步?
【丘榮襄(台南讀者)】
連續講了三個小時的人生課題給受刑人聽,走出監獄,已經中午十二點了。我拐個彎,到附近一家常去的小餐廳吃飯、休息。
三十多歲長相甜美的老闆娘很快的幫我端來簡餐和咖啡。由於生意不算忙碌,她在我前面站住,問我,今天在監獄講什麼觀念給受刑人做參考?
我苦笑,告訴她,我提醒年輕未婚的受刑人,出獄後,因為景氣差,找工作不容易,大概只能做個小生意勉強過日子,所以,能夠不結婚就盡量不要結婚。電視上報導,一個鐵工廠老闆因為接不到訂單,沒收入,太太病倒,花光了積蓄,碰巧,孩子要繳什麼費用,窘困之下,竟然在街上搶行人的手提包,被移送法辦。也許,以後的社會,一個人輕鬆自在過日子比較好吧。
老闆娘嘆口氣說,她也是不敢結婚的人。她從小看夠了父母的吵吵鬧鬧,長大就業後又看了許多婚姻破裂小孩子受到傷害、變壞的例子,使她相信,世界變了,想找一個人終身相惜相愛是困難的。
可是,身為女性,她又渴望生個孩子,因此,她挑了個中意的男人,跟他戀愛,懷孕後,立刻躲回故鄉,跟人家說,先生病故,只好回老家與年老的母親作伴過日子,做一點小生意,把孩子養大。
我忍不住笑起來,表示理解老闆娘的想法。以前,我輔導過吸毒坐牢的年輕人,他坦承,因失業後女朋友吵鬧離去,他對往後的生活感到惶恐不安,才用酗酒、吸毒麻醉自己。我當時也告訴他,有坐牢前科,工作難找,謀生更不容易了,以後單身過日子比較好。
有時想想,這種說法似乎太殘酷。但是,聽了老闆娘的故事,再看看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想起男人因無力養家而沮喪、自殺的心情,我這個做了將近三十年心理輔導工作的人,只有祈禱老天保佑,景氣早日回春,讓大家有機會賺到錢,喜歡結婚的人可以順利把孩子養大,妥善栽培成功。
【2002/10/24 聯合報】
解析:前面故事中的太太沒離婚是對的,她的錯在於自憐自哀的態度帶給家人的壓力。
不錯,【男主內,女主外】是自古以來的規律。所以賺錢養家是身為男人的責任已成為男女深根的觀念。雖然現都是雙薪家庭,但在妻子心中還是認為養家的責任是丈夫,這是一直要求兩性平權的女人,還無法導正的觀念。
一起共同投入外面職場廝殺的男女雖將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暫時淡化〈表面上〉,在經濟繁榮,就業機會強的時候夫妻之間縱有出現許多小問題,但未動搖生活條件較能忍受婚姻的困境,但是當一家之主失去經濟能力時,【貧賤夫妻百事哀】【養家的責任是男人】的潛在心境就出現了。
文中的太太,在丈夫失業時,沒離棄家是很了不起的行為,但是它為能體會一個失業在家的男人那份苦悶鬱卒,是她的疏忽和錯誤。沒錯,身心的疲憊會造成情緒的淤積,自哀自憐使自己從無好臉色,一種養家的自傲所說出的言詞〈傷人卻不自知〉無形中削減了家人對她犧牲的感恩。或許對丈夫的態度才是讓她如今覺得孩子反而嫌棄她的結果。
失業的人,尤其是對中年失業男人來說,是很惶恐和無助的,因對男人沒有任何勢比失業的打擊都來得深。不只是能力被否定的絕望,也有來自無力養家自尊被踐踏的痛苦〈這也是第二篇故事中連心裡輔導人員看到一些因失業而吸毒和自殺的人後,勸大家不要結婚的原因〉。
曾經經歷過丈夫失業痛苦的我,當然非常了解妻子的感受,但是你不要忘記男人其實是很脆弱的,在失業使他逐漸退縮,自尊也令他封閉自己,在他這段他自認為最失意、最落魄的日子哩,妻子你才是他唯一的【朋友和依靠】〈男人在得意之時朋友多,但落魄為了面子,朋友都拒絕往來。這也是我常勸為丈夫重友而生氣的太太,不要與丈夫同性朋友吃醋的原因。能與幾個正當的朋友,保持往來還是很重要的。這是蘇 媽媽的經驗之談〉。
我相信沒人會否認前篇故事中的太太為家庭犧牲奉獻的偉大,但在你的付出中如能轉換一下心境和態度,我相信,孩子對母親的態度絕不是作者所說:『只是他們慣以「這是妳自找的」心態來為父親脫罪』的心理,而是深藏在他們內心無限的感恩了。
未婚生子是不鼓勵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這麼簡單就好了,何必婚姻存在,複製或無性生殖不也可以嗎?
離婚率高,也非不婚不生即可解決,反而造成更高的離婚率,少子化的今天,不是顯現更多的社會問題嗎?婚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