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麼可愛 是誰不想生?
帶孩子跑車 送貨司機:多子多孫累死爹
滿載 飲料的物流大卡車在商店前停好,六十四年次的卡車司機陳文源跳下車搬貨。另一邊車門下來的是他的助手兼太太;駕駛座上抱著玩具張望的是他們四歲的兒子。
請不起保母,也沒有辦法多請一個助手,所以就尿布、奶瓶「款款咧」,全家一起來。
,孩子、老婆帶在車上,」孩子辛苦大人累。所以,再生一個?不必了,一個就夠。「沒本事賺大錢,多子多孫累死爹,」陳文源說。
藍領階級的父親怕養不起,不敢許孩子生命;白領階級則是在生涯與親職之間天人交戰,即使有錢養得起,也怕「磨人精」會消耗掉自己成就事業的時間與精力。
幻想優雅的家 夢幻爸爸:結果吐奶我拖地
「我們原本是不想生小孩的,」
但是小孩突然來報到。生下來之後,先生坦白說,在他的想像裡,「家」就是男女主人優雅窩在沙發裡看電視,有「一個」可愛小孩在地上爬──但是,他沒想過這個亂爬的小孩還要吃奶,吃完奶還會吐奶;男主人得站起來,拿起拖把善後。
不生小孩就是「生育罷工」,因為生養小孩的勞動條件實在太差了;除非改善工作條件,比如說,不再蠟燭兩頭燒、不必擔心小孩安全、不用害怕懷孕會被辭退、考績變差等,「生育罷工」才可能結束。
到了40歲 女教授:孩子和升等二選一
紐約時報曾撰文討論學術圈中的「嬰兒偏見」,大學女教授必須在四十歲前決定要升等還是要孩子,因為生物時鐘和升等期程一樣不等人;生了孩子的女教授卻被認定一定會因育兒而影響學術表現。結果就是,女教授選擇不要小孩:六成一的男教授有孩子,但只有百分之卅八的女教授生小孩。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唐文慧卅八歲才當媽媽,因為之前打算當個「不婚不子」的女學者。「我愛孩子,也愛學術成就;但如果可以重來,或許選擇會不同──被課單身稅算啦。」唐文慧說,愛別人的小孩也是母職實踐,即使台灣社會有嚴重的「無子歧視」,但她認定,同樣是社會的下一代,幹嘛要自己生?
再生一個吧 職場女性:你幫我養我就生
結婚七年的李衛玲只有一個孩子。別人老問她:「什麼時候再生一個?」她的標準答案總是:「你幫我養,我就生。」女性勞工薪水賺得不多,先生的公司近日又兩度裁員,大家提心吊膽,經濟上的變數,讓她打消再生的計劃。
托育,當然是個問題。「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老人家可以靠,而且老人也會累,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出生率低 請問政府:少子化擋得了嗎
在政府慌張之前,再回過頭來問兩個基本問題:出生率降低,對社會對未來,有什麼很糟的後果?再者,「少子化」潮流是否真抵擋得住?
有學者認為,少子化是趨勢,是複雜的環境變動的結果,包括女性教育、就業率、自主權提高等等,並不是光靠租稅誘因就能改變的。出生率下降是不是可逆的趨勢?由歐美經驗,很難。
張晉芬認為,出生率低的後果中,須擔心的是未來社會更少的青壯人口須承擔扶養更多老人的重擔。但是,這問題的解答很多,包括政府要規劃國民年金、妥善的養老制度,「先弄清楚大家怕什麼,再來想,出生率降低是不是真的那麼糟。」
人口素質 真的比人口數目更重要
她主張,人口的素質比數目更重要,人口生產力提高,一樣可以養得起國家和未來的老人;所以,為何不修改收養等規定,讓未婚者、同性家庭都可領養小孩,良好照顧下代國民。
可以確定的是,當出生率持續降低,政策勢必要調整。生育下降對社會、經濟、文化都有影響,拿教育來說,當人口變少,學校將招生不足。
經建會曾估計,依現在出生率往下掉的速度,學生人數會減少一到二成;五十年後,國小、國中學生將減少四成以上,大學人數還會減少二分之一。因此,當今之計,教育部不應再設新的大學院校,教育資源運用應由量的擴充轉為質的提升。社會福利更應考量老年人口增加的社會負擔,醫學保健也把更多資源放在長期照護、老年疾病的研究防治。
既然提高生育率效果有限,未來養我們的人口變少,現在就開始儲蓄、買保險、保健養生吧!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以上是媒體對有關現代男女為何不生所做調查的一些理由
『如果花些時間聆聽,除去不孕者、同性家庭之外,大部分已婚家庭不管是因生涯考慮決定不生,或衡量「養兒實力」決定減產,都是出於人民理性的選擇。』
既然不生、減產是出於理性的選擇,內政部就不必為 3萬元的生育補助減稅以及高中生產假立法了。還不如將這筆預算全力做好托老和安養的工作。
不過讓不孕’、同性家庭去領養孩子,我覺得是直得鼓勵可以立法。讓棄嬰或未婚媽媽之子,可以找到真正需要的家庭是好事,但希望收養人能保密,以免日後麻煩製造問題。
至於不婚或不生的家庭想領養就不必了。雖主文所說:『愛別人的小孩也是母職實踐,即使台灣社會有嚴重的「無子歧視」,但她認定,同樣是社會的下一代,幹嘛要自己生』。只是我覺得人性沒有如此偉大到能【幼以及人之幼】的地步。【生之容易,育之難】是他們不生的最大理由,又怎能有母職實踐之心呢?更何況孩子是人,不是玩具是要全心付出的。
不過我還是要奉勸不婚或不生的年輕朋友們,除了從『現在就開始儲蓄、買保險、保健養生』外,還是將你們母職父職實踐之心(小愛)擴大,用大愛之心去關懷老人吧!因很快【老】也會降臨在你們身上的。
天災意外所帯給人類的非自然淘汰,將會讓人類重新省思人類生態的平衡問題。這是宿命也是歷史不斷重演的真理。
PS
不過對於立法讓高中生可以請產假來增加生育率,實在是一項令人啼笑皆非又本末倒置的方法(這些提案人瘋了思維真是不負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