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台灣人要懂得知福惜福(三)
環境保護和觀光
八七水災---摘要-轉載
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八月七日,一個從台灣旁邊擦身而過北上朝日本撲去的颱風艾倫,吸引了位於東沙島附近的熱帶性低氣壓進入台灣,形成強大的西南氣流,大規模的雷陣雨持續地下著,其中,八月七日到九日三天的豪雨,更是為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從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南平原各鄉鎮到高雄縣市,帶來空前嚴重的水患,這場造成台灣人民生命財產慘重損失的水災,就是台灣現代史上最著名的「八七水災」,也是台灣光復後第一次全島性的共同天然災難記憶。
從事後專家學者的研究檢討當中發現,「八七水災」之所以為台灣地區帶來空前的重創,一方面除了旺盛西南氣流帶來的豪雨過於巨大、過於集中,台灣的土質地形難以承受之外,二方面是因當時的訊息流通管道不足,而且缺乏環境保護及防災的觀念,應變不及,因而使得水患蔓延至十三個縣市,一發不可收拾。
一篇刊載在《台糖通訊》中的文章,便是一名循著類似接駁途徑,從台北要回去南部的台糖員工沿途所見的水災景象:「循海線過南勢後,漸見路面經水漬損壞,車速減緩,時感顛簸,兩旁稻田堆積沙泥形成旱田,僅少許禾頭透露…迨過通宵,傍山沿海而行…沿途災情越見慘重,溪旁的大樹連根拔起,農田變成一片污泥,牆傾壁倒,廬舍蕩然,令人怵目驚心…進入彰化市區,房屋倒塌很多,路旁垃圾堆積,臭味觸鼻…」
總計這次「八七水災」一共造成六百六十七人死亡、四百零八人失蹤、九百四十二人受傷,房屋損失部分,全倒兩萬七千四百六十六間、半倒一萬八千三百零三間,農地損失總面積高達十三萬六千五百四十二公頃,全部災民超過二十四萬人,各項損失總計超過新台幣三十五億元,約佔當時年國民所得金額的百分之十一,對整體民生經濟造成重大的衝擊影響。
總之,「八七水災」不僅是台灣六十年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數十萬災民流離失所,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力的重創,也不僅造成國內外政治社會情勢的緊張,這場天災同時也使得全民都直接、間接地參與到救災及重建的工作當中,從某個方面來講,因為這場空前的災難,使得台灣人民不管是自願還是非自願,都產生了一種「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許許多多的救災故事中,更將族群之間潛藏、緊繃的對立衝突中和、柔化,一股蓬勃復甦的旺盛活力,也很快地將台灣帶進五十年代經濟起飛的歷史進程中,擺脫了那場大洪水的夢魘。(鄭懿瀛)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連續兩個只是輕度的卡玫基和鳳凰颱風,卻造成30人死亡,農業損失16億的重創……距八七水災已經60年了,在資訊發達,科技進步的21世紀依然跳脫不了缺乏環境保護及防災的觀念的大自然反撲,這是人為還是天災???我相信每個人心知肚明吧!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與海爭地 不可不慎----由海埔新生地 看台灣的國土規劃
出處:文/林意楨(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系教授及環保聯盟學技術委員)
都會區快速擴大
邊際土地遭炒作
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人們為了工作,不斷地向都會區集中,使得都會區不斷的擴大,而這種都市人口密度高居不下的情形,給了財團炒作土地的空間,房價、地價因而不斷的狂飆。另一方面隨著都會區的快速擴大,許多邊際土地(如山坡地、海岸地區等)均相繼淪為土地炒作的題材,台灣的生態環境因而面臨了空前的浩劫。因著不斷的土地開發,環境生態喪失了自我調適的能力,昔日號稱福爾摩沙的台灣,也因此面臨一遇雨即成洪,稍不下雨便成旱的慘境。
真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財團眼見不少原本位於市郊的工業區,隨著都會區的擴充,漸漸地被納入都會區內,在高地價高獲利的誘惑下,近年來已有不少財團不斷地藉著各種理由,企圖將都會區內的工業用地變更地目,以達到土地炒作的目的;但已經或可能可以變更地目的這些工廠要如何處理呢?聰明的財團立刻想到地價低廉政府又有獎勵措施的海埔新生地。台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約有1140公里,若包含離島部分,則海岸線總長約1500公里,有這麼好的自然條件,在人定勝天、科技掛帥的政策引導下,許多海埔新生地的開發案在民國八十年前後,就如雨後春筍般地被提出。
根據台灣省水利局1991、1992年的資料,規劃開發的海埔新生地面積有31463公頃,已開發完成的有13180公頃,正在進行開發的有6170公頃。若再加上工業局預計開發的雲林離島工業區15680公頃及嘉義縣政府規劃的外傘頂洲附近東石綜合工業區12854公頃(環保署綜計處資料),如此光是台灣西海岸海埔地的總面積將近六萬公頃,而經建會82年10月所公佈內地的計畫工業區面積僅只40505公頃。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即將開發的海埔新生地規模確實是十分浩大。到底這樣的開發行為是否安全?是否合乎經濟?對於這些疑問,我們就以荷蘭及日本的實例,先從工程的角度來作分析。
荷蘭政策有修正
日本開發新技術
荷蘭由於地勢低窪,全國有近三分之二的土地低於高潮位,數百年來興築了1800英哩的海堤,也同時增加了不少的海埔新生地。也因為數百年的累積經驗,在圍築海埔新生地時是循序漸進絲毫馬虎不得的。由於海中土地鹽分高,通常新生地先作漁塭,再鹽田、農田,爾後才做稍高程度的土地利用。一方面由土地之使用程度,進行減少土地鹽分的工作;另一方面則讓土地自然沉陷,同時並觀察附近環境對於新生地形成的各種變化,隨時作適宜之變應措施。因此,在荷蘭海埔地的發展,大都是小規模地逐年增加,而且開發時程動輒十幾年。
聞名於世的荷蘭大沙洲計畫(Delta Plan)完工作1986年,該計畫肇因於1953年2月1日的海水倒灌災難事件,荷蘭政府為了永遠解決問題,擬定此大沙洲計畫,於1958年通過審查後,開始蒐集現地自然資料,並著手研擬各種設計,在1970年代曾受到環保人士的抗爭,計畫也因而考量了不少生態方面的修正。大沙洲計畫於1978年動工,如期於1986年完工,該計畫以65座12層樓高的防洪閘門,將屋斯特歇爾德(Oosterschelde)河口封起來,它使得荷蘭海岸線縮短了435英哩。為了讓閘門能永遠堅固地聳立於海砂上,荷蘭的工程師發明了可防止海砂被掏出的濾網墊蓆(filter mat),但是在完工後十多年來的現場資料顯示,該計畫已經對環境生態造成不小的影響,荷蘭政府目前也已經大幅度修改了過去與海爭地工程掛帥的模式,並開始試著恢復一些溼地。
至於地理條件與我國近似的日本,因為關西地區機場的急需擴建,為了避免噪音與其他的環保問題,日本運輸省航空局於1968年開始研究,並同時進行基本資料調查,在1974年由航空審議委員會選定泉州外海場址,1977年通過環評,日本內閣於1984年通過本案,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成立,1986年運輸省發給施工許可,1987年開工至1991年造地完工,1994年機場開始營運,歷時十六年。此第一期工程的面積僅511公頃,造地土方共1億7830萬立方公尺,約為埃及金字塔的70倍,主要來自大阪府阪南市箱作山丘(25.5%)、和歌山縣加太地區(36.1%)、兵庫縣淡路島(33.3%),及其他地區由民間購土約佔5.1%,該工程讓工程界學到人工島開發所面臨之各種困難及解決方法,且對資料調查、測量定位、材料採運、機具設備及航行管理系統都有新的技術發展。
反觀我國在經歷了二十多年前所開發的彰濱工業區因故停擺的經驗後,對六輕的例子,由利澤、觀音到麥寮的最終定案,僅歷時五、六年左右。在麥寮六輕環評時(民國80年),大多數的評審委員對主辦單位所蒐集的基本資料,有頗多的意見,不是錯誤就是資料太過老舊。至於用水問題、地層下陷等問題,至今仍然懸而未決,施工期間亦曾有報導謂施工單位要求政府代為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填土的土方來源有不少是以抽取海沙方式取得,去年賀伯颱風來襲時,就發生了六輕抽取海砂的工程,是否是造成濁水溪口漁塭潰決的原因之抗議糾紛事件,紛爭至今仍尚未解決。
我們由日本關西海上機場興建的案例中,見到雖然有高達1億多立方公尺的填方,日本仍不會為了方便,而採取抽海砂來填新生地的方式施工,原因就是為了避免海洋生態的改變。由最基本的質量守恆原理,由海中所抽的沙量,自然界一定會經由各種途徑取得補充,以維持自然界間的平衡。縱使所抽的地方是多深,仍舊會藉著大洪水發生時,由陸地沖刷下的砂石量來補充。另外由海中抽砂,也會造成海水渾濁,嚴重影響附近的生態。而更令許多專家納悶的,麥寮六輕竟然藉著疏浚濁水溪口的名義,且也居然取得水利局的許可後,就在極端敏感的河口處抽砂造地。六輕的海埔地有550公頃,較日本關西機場的511公頃還多了一些,處理的方式卻有如此大的差異,難不成又是所謂的國情不同?
由荷、日的例子可看出海埔新生地的開發,絕不是像暴發戶似的,毫無忌憚的大量開發;由於是與自然爭地,故一定得蒐集足夠的基本資料,並依此作影響較輕微的方式來規劃,也因此從研擬、規劃到完工,動輒數十年都不算短。但我國自從六年國建時代開始,一下子即規劃了五萬多公頃,由台中以南幾乎是一個接一個地規劃,如此大規模大手筆的工程,大概又可得另類的台灣第一封號呢!而且在作環境影響評估時,卻是一個一個的審查,從未曾考慮兩個以上海埔地開發時的共同影響。據台大海洋研究所范光龍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潮汐及海流的關係,台灣西海岸污染排放的影響範圍,約在排放點的南北兩向各三到五公里,也就是說影響的海岸長度將近十公里,若是在這其間有兩個以上的海埔地,兩者的影響自然會有加乘作用,是必需要同時考慮的。海埔新生地是將原本是感潮區的沙灘地,以圍堤造地方式填成設計的高程,通常約是平均海平面以上四公尺。這個新生地因此會在該區的海域形成突堤作用,而這將會影響該區海岸線的變化,可能會造成附近地區的海岸侵蝕。
貿然開發海埔地
海堤潰決將難免
近年來隨著環保的共識,水土保持的工作持續地進行,再加上水庫的興建,各河川的輸沙量已經明顯的減少,依質量守恆定律,由於河川沙量供給海岸減少之故,已有不少的海岸呈現侵蝕的現象。由台中港港研所多年的調查結果,已經證實嘉南地區的外傘頂洲沙洲範圍業已急速的縮小就是證明。外傘頂洲是嘉南海岸區的重要屏障,該沙洲範圍的減少及嘉南地區地層下陷,一直被認為可能是彌陀海岸嚴重侵蝕的原因。在尚未有大量海埔地開發之前,已經有海岸侵蝕及地層下陷的情形下,就貿然地大規模開發海埔地,將會使未來海埔地海堤面臨潰決的危機,而海堤潰決所產生的損失,不管是廠方或是政府的,都將是大量社會成本的支出,更何況附近海岸線的變化及海域生態的改變情況仍都不甚樂觀,因此海埔地開發的規劃與評估是一定要十分慎重的。
規劃濱海工業區的目的,本來是希望能利用較合適發展地區來發展工業,以減輕環保問題及土地成本,但是因為並無適當的土地政策,致使規劃中的工業區及其鄰近土地的價格,都因工業區的計畫而暴漲,使得原本的政策目標難以達成,並且造成了更多不公平乃至不正義的財富重分配,六輕、七輕濱南工業區均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大型工業區的規劃也有賴附近都會區的人力、社會力等的支援,且相關之交通措施亦屬必須,但是幾乎所有正在規劃的濱海工業區,並無完善的整體規劃。由目前的交通規劃看來,大部分的建設僅配合現有大中型都市及高速鐵路沿線的少數中型新都市,既未思考西部地區的整體適當面貌,也未考慮與所規劃的濱海工業區配合,濱海工業區鄰近也沒有新興都市的全盤性計畫,台中港興建後,因為鄰近沒有中小型的都市作後援,使得初期營運一直沒有起色的經驗,決策單位幾乎完全地將它忽視。
最迫切的危機是
濕地破壞難挽回
除了上述考慮的因素以外,海埔新生地開發所面臨最重要的議題是環境生態。濱海工業區大多規劃在感潮帶,亦即俗稱的濕地,濕地位處海水與淡水交換的所在,是最生氣蓬勃孕育大量物種的地方,如紅樹林及許許多多的無脊椎動物,更有許多覓食的魚類、水鳥、候鳥也因覓食的緣故,成了溼地食物鏈的一環。因為這些生物的存在,牠們如海綿般地吸納了不少人們在其上游所排放的廢物,減輕了環境的負荷。台灣的地理位置橫跨了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正是北方高緯度繁殖的鳥類,在秋冬季移棲時最理想的渡冬區;而且台灣又面臨太平洋,更是南北遷移之過境鳥的最佳休息站。彰濱工業區及台中港區交界的大肚溪口,七輕濱南工業區附近的曾文溪口,新竹香山工業區附近的客雅溪口,均是名列台灣十大重要的溼地。人鳥之爭孰重孰輕,更是顯現決策當局有無宏觀氣度的試金石。已經破壞的溼地生態是難以挽回,而被破壞的自然沙灘生態,又怎可能以人工的海堤來恢復呢?而人工海堤是否真能保護背後工業區的安全呢?
目前計畫中的濱海工業區,除了侵入或緊鄰自然溼地保育區外,所規劃的使用目的亦有不少的衝突,如彰濱工業區內有彰濱遊樂區、鰲鼓工業區緊鄰東石遊憩企劃,另外又因規模浩大、規劃倉促、開發單位眾多、海岸地區法規的不足與主管單位旳混亂以及主管權責的不清,再加上缺乏整體全面的構想與相關配合的交通及新都市之建設,這些都將是海埔新生地開發計畫的潛在或立即的危機,究其主要且基本的原因即是我國缺少一個完善的國土規劃。缺少了領導的綱領計畫,致使任何土地開發案均不免會淪為財團炒作土地的機會。
本文以中興大學黃書禮教授在1992年台灣教授學會舉辦的國土規劃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他指出由於過去環境經濟學家依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以願附成本方式來衡量環境的影響因子的方法已受到質疑的情形下,新近發展的生態經濟學所提倡以生物物理為基礎的能量價值論,已是目前作為衡量自然環境價值之觀念工具。基此觀點,在進行國土規劃時,為配合資源保育以及謀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平衡,自然環境之評價工作乃為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課題。因此,從事海埔新生地開發時,已不再是技術可行性或成本效益分析之評估,而是應該由生態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沿海地區生態系統之真正價值為何,再納入整體開發計畫之評估。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人定勝天去與海爭地,其實就是破壞自然終究會得到自然反撲。
台灣河川短且湍急,常會下雨成洪,不雨成旱,所以台灣有許多水庫的建立。但在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森林和山坡地無過度開發和砍筏,水庫或許有其調節的功用,但當西部海岸的海埔新生地取之不當,用之不仁時(外傘頂洲縮小,台西地層下陷,日本的關西機場也有此問題,不知世界奇景的杜拜能維持多久?)颱風一來中南部淹水也淪為必定的道理。
地球有70%的面積為海洋,陸地僅佔30%(地球不斷暖化南北極冰岩不斷融化吞沒陸地,陸地又更少了)。經過億萬年變動擠壓和沖刷而浮出水平面的陸地,不管是高山、河流或平原都是孕育萬物能夠生存的源頭(尤其是水),然而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知感恩,搞破壞自掘墳墓而不自知……
老天其實是很仁慈,為了孕育萬物總會提供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養育你,只要不違反自然破壞自然,地球依然是人類最幸福最好的生存地方,尤其是我們所居住的台灣。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轉載)
本文摘錄自「環境教育季刊」 作者:林俊全(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台灣是一個位於西太平洋的一個小島,由於板塊運動的擠壓,造成了台灣地區特殊的地質與地形。比之於全世界,地形的多樣性與珍貴性,也毫不遜色。台灣的地形景觀大致分成下列幾個類型:
類型 說明
山岳型 包括了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與一千至二千公尺的中級山。至於一千公尺上下的山丘中,尤其是 北 部的七星、大屯火山,又是令一種景觀。
海岸型 包括了台灣北、中、南、東部的不同海岸類型及幾個主要離島。海岸地形變化複雜,具有遊憩欣賞價 值,同時亦有許多資源可供利用。西部的堆積性海岸或泥質潮汐灘地與濕地、潟湖等都是具有高生產力的 海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河岸型 包括主、次要河川與支流和小溪。河川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景觀類型皆不同,形成不同的景點。
地質型 包括因為岩性所造成的景觀,例如泥岩所造成的惡地地形、礫岩所造成的火炎山地形、岩漿所造成 的 錐狀火山地形與玄武岩方山地形、泥岩岩漿噴出所形成的泥火山地形。
作用型 包括各種地形作用所造成的地形,例如溶蝕作用所造成的石灰岩地形。
其他型 包括其他因為人為的文化特質(例如溫泉的利用)乃至於宗教因素(例如各種山形的膜拜與27聖山靈地等)而具有特殊地形景觀等。
當然上述的分類僅就其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區分,各類彼此會有重疊與互補的現象,同時,地形景觀也會依照不同的氣候(例如春夏秋冬與早午晚和晴雨)、不同的時間(例如高山上的雲海)、不同的大小尺幅(例如大的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大規模海階與高位河階、小的活斷層剖面及因差異侵蝕所造成的豆腐岩)而有所不同。如此的差異造成了台灣地形景觀的多樣性。同時上述多樣的地形特色,由於地表的侵蝕力量與旺盛的搬運、堆積力量,造成了地表地形景觀呈現動態的變化。許多的地景會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變化。
然而我們擁有的珍貴地景也常為人們有意﹑無意的破壞。尤其是在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破壞力,常引發地表的侵蝕與搬運現象,不但造成許多山崩、地滑、土石流、土壤沖蝕的災害,也使許多珍貴的地景無法回復。政府與民眾每年都要為這些脆弱的地形與災害付出極大的代價。
這些主要的災害,有一些是由於地表的自然作用所引起,然而有一些卻是因為我們的土地利用不當或與土爭地所造成的,各類常見災害如下表說明:
災害類型
說明
颱風 颱風是威脅台灣地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台灣位於颱風路徑的要衝,因此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常造成山洪爆發,沖毀河堤、農田等,並造成下游及低窪地區的積水,引發水災。由異常降水,例如由熱帶低氣壓所引起的豪雨或西南氣流所引起的雷雨與鋒面雨及暴浪,均會造成台灣地區的災害。以賀伯颱風為例,阿里山氣象測站所量測的24小時降水量,高達1748.5公釐,接近世界記錄,也說明臺灣地區的豪雨所造成的侵蝕力量,是非常驚人的。
地震 台灣因位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洋板塊的接觸帶上,因板塊運動所發的碰撞和摩擦而導致的地震特別多。台灣的地層常因為地震造成崩山、地滑、土壤液化與承載力不足的現象乃至於地層下陷的問題。九二一大地震的威力,相信所有國人感同身受。事實上,地震是地表的一種自然現象,可怕的是其無法像颱風一樣可以預測,也無法預知發生的地點與時間及規模。長久以來,地球演化的過程中,地震在地表已留下許多的痕跡,這些痕跡便是我們所處的高山、丘陵、河階等地形。過去我們看到臺灣有許多的河階、臺地等,現在更可以想像這些地形應該都是不知道何時的地震所抬升出來的。而經過這次地震,我們也更瞭解原來我們所居住的地方,許多地形坡度或型態突然變化的地方,通常都是地質特性改變的地方。我們要密集的利用這塊大地,就相對的就有許多的災害發生。集集地震造成了台中、南投地區許多的傷亡,就是一個例子。過去我們並沒有太重視,甚至忽視了這問題的嚴重性。所以這次大地震來臨,政府與民眾便措手不及,窘態畢露。對地震的瞭解乃至於防範措施等問題,亡羊補牢之計,便是好好從各種問題找出對策。
崩山 台灣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地形陡峭、坡度大、地質脆弱,地震頻繁,再加上降雨強度大,豪雨與山崩常造成交通道路中斷、房屋遭掩埋等,並造成人員傷亡。主要的原因是除了草嶺與九份二山有大規模的地滑現象,也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外,草嶺與九份二山的山崩的形式與分佈,也是非常棘手的課題,因為大規模的土方,正準備等機會向下坡移動,下邊坡與集水區下游,乃至於哪些水庫有嚴重的淤沙問題,都是我們面對地震的善後問題時所必須面對的。
海岸侵蝕問題 以宜蘭地區為例,宜蘭沿海地區近年來有不斷受海水侵蝕之跡象,根據當地居民描述,有部份地區海灘已後退數十公尺,這種情況在颱風來襲時更為嚴重,原因可能為蘭陽溪河床採砂活動使輸砂量減少,再加上抽取地下水所產生之地層下陷,而導致海水倒灌,海岸後退。嘉義縣好美里一帶於1976與1989年間,平均被侵蝕了每年約十公尺的海岸沙洲。類似的海岸侵蝕問題亦凸顯出台灣海岸地帶的侵蝕問題及其所帶來的災害,將是台灣地區的一個潛在災害問題。
海岸變遷問題 由於全球性與局部性的海水面變遷造成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性重視,主要原因是海岸線變遷常造成海岸侵蝕或堆積的重新分配,許多重要國家的首都或重要都市也多位於河口港或海岸地帶,例如紐約、倫敦、東京等,海岸的變遷常造成經濟、社會乃至於軍事的變遷。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理論上海岸變遷的問題更嚴重,常影響到海岸的管理與開發。所以海岸的變遷是否有規律性或是其他的異常現象,更應該受到重視。所幸台灣位於板塊碰撞的邊緣,許多的地殼抬升現象,使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較不受到海水面上升所造成的海岸侵蝕的影響。然而儘管如此,我們的海岸線仍有許多地區仍有非常嚴重的海岸侵蝕現象。台灣東部是海岸後退非常明顯的一個地區,台灣西部也由於養殖漁業的超抽地下水與各種工程建設,而造成海岸侵蝕與堆積,常常造成許多工程經費的浪費,以及海岸災害。這些都是因為海岸相對的變遷而來。
洪水與水患 1998年的汐止水患已經漸漸為人淡忘,然而問題的本質仍然存在,下次豪大雨時,仍有可能發生水患。早在八七水災時,臺灣已承受過水患所造成的大災害。1982年的西仕颱風也造成林口與五股地區的嚴重水患。而發生臺灣地區第一件民眾抗爭事件的二重疏洪道工程,也是因為治水所引起。隨著都市周圍的山坡地社區的開發,地表不透水面積的增加與地表逕流的增加,在在放大了水災的問題。
本文由台灣的地形景觀的分類著手,並說明主要的災害,並說明地表是非常容易受到侵蝕破壞的,如果再不小心被人們有意與無知的破壞與利用,衍生的災害將會讓我們付出難以想像的成本。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兩千一百萬人賴以立命安生的地方,處處充滿著生機。由多樣的地形,動態的變化中,人們學習著與大自然相處。地景隨著時空在變化,然而為了在這個小島能永續發展,如何瞭解這塊地形的種種特色,藉以趨吉避凶,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誠如林教授所言:【比之於全世界,地形的多樣性與珍貴性,也毫不遜色】。
所以觀光產業在台灣應該是大有所為的(天然景觀和在地人文)。然而也如林教授所說:【如果再不小心被人們有意與無知的破壞與利用,衍生的災害將會讓我們付出難以想像的成本。】
台灣人是否從9年前的中台灣大地震和今年兩次中南部颱風水災所付出的代價中得到教訓?我相信從政治菁英的不斷內鬥和人民藍綠意識的對抗中即可明白 (甚至使用暴力)一切……
台灣是2300萬人賴以生存的地方,如果2300人不能一條心也枉然……台灣人有自由遷徙的自由,不管是中國大陸或歐美只要你/妳認為他們才是人間淨土,那就移民吧!如果你/妳認為台灣經濟無法挽救認為大陸開放正是時候,那就去投資吧!就讓願意留下來對台灣有信心的人,由這三篇文章中集思廣義找尋解決之道,共同為台灣代代子孫永續生存努力打拼吧!
祝福所有為台灣付出心力的人!天佑台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