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從韓國大選談兩國經濟(一)

學者嘆:南韓大躍進 不把台灣放眼裡
記者: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十年前,南韓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平均國民所得落後台灣一大截;十年後的今天,南韓無論重工業、高科技或文化創意產業都發展得有聲有色,國民所得前年開始超越台灣,學者感嘆:「南韓早就不把台灣放在眼裡了!」
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所長楊家彥昨天表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受創甚深,國際貨幣基金(IMF)接手後,先要求企業提高資訊透明度,接著南韓政府傾全力發展文化創意、光電及通訊產業。
楊家彥表示,過去說到韓國,只想到人參、泡菜;但現在處處可見韓劇、南韓電影、三星液晶螢幕,還有LG的3G手機,這些努力讓韓國經濟快速成長,平均國民所得急起直追、前年已超越台灣,今年有機會突破二萬美元。南韓大學畢業生起薪約台幣四、五萬元,幾乎是台灣社會新鮮人的一倍。
他說,近幾年中國、印度挾著龐大經濟成長力道,對基礎建設、原物料需求強勁,帶動新興亞洲經濟起飛,南韓跟著「雨露均霑」,造船、鋼鐵、航運等傳統產業,都繳出漂亮的成績單。反觀台灣,這八年來執政黨、在野黨吵吵鬧鬧,虛耗資源,至今總體產業看不出明確發展方向,企業競爭力一直退步,受薪階級薪水漲不起來,民生物價又飆漲,苦的是小老百姓。
中經院研究員劉大年觀察,南韓和台灣貿易結構類似,最大出口國都是中國,但兩者在中國的商業模式不同。台灣仍停留在利用大陸廉價勞工層次;南韓雖然直接投資持續,但另方面也進攻中國內需市場,將「品牌」價值強力外銷過去。
長年觀察南韓政經發展的富鼎投信基金經理人莊淑芳說,南韓經濟持續擴張,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五點二。最近外資也紛紛上調南韓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的百分之四點六調升到百分之四點九,成長幅度超過台灣。

亞洲四小龍洗牌 台、韓爭老三
廖德琦
2006/03/09 第520期
南韓和台灣同樣經歷過金融風暴與政黨輪替,雖然國家競爭力及整體經濟力,台灣排名與表現皆領先南韓,但南韓急起直追的魄力,以及政府經濟改革的作法仍值得台灣借鏡。
日本隊出戰南韓隊為世界棒球經典賽亞洲區最精彩的預賽,跌破眾人眼鏡的是,前七局落後的南韓隊,八局上靠李承燁的兩分全壘打豬羊變色,終場三比二打敗日本隊,奪得分組預賽第一名。一股韓流,橫掃亞洲。
韓民所得升高逼近台灣水準
南韓與台灣在人口、土地、各種條件很接近,鄰國國力忽然變強,令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產生危機意識。自一九七○起,台灣的經濟表現一直優於南韓;一九九二年時,南韓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還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二,然南韓人民所得去年與台灣不相上下。經濟學人智庫預估,今年南韓每人GDP將達一萬八千四百五十美元,比台灣一萬五千九百七十美元還多。也就是說,預估南韓人今年每人會比台灣人多賺八萬多台幣。
經建會表示,自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台、韓經濟表現比較,一直是國人關注議題。
針對近期媒體相繼報導台灣經濟表現不如南韓,經建會日前以罕見強硬口吻發表聲明。經建會整理一九九七到去年,包括國家競爭力、經濟成長率、GDP、改善所得差距、面板出貨量、知識經濟指數等六大指標觀察,台灣經濟表現未輸給南韓。
就國家競爭力而言,經建會輔以洛桑管理學院發布「世界競爭力年報」及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佐證,台灣國家競爭力一直優於南韓。經建會表示,國家競爭力包括總體面經濟、政治、教育等層面實力,也包含個體面的產品、企業及產業競爭力等,一種多面向關係組合指標。以二○○五年為例,IMD世界競爭力總排名觀察,台灣排名第十一名、南韓第二十九名。而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第五,領先南韓的第十七名。從台灣與南韓的排名差距,反映出台灣中長期經濟成長實力相對優異。
經濟急起直追與台灣爭老三
在經濟成長率部分,一九九七年至去年,台灣、南韓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差不多,約為四.二%,但台灣波動較小。台灣所得分配也獲改善,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已由二○○一年的六.三九倍,逐年降至二○○四年的六.○三倍;然南韓持續惡化中,在二○○四年五分位所得分配差距倍數高達七‧四倍。
在面板出貨部分,台灣七大面板廠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為超過九千七百萬片,約占全球市場四七.二%;而南韓二大面板廠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約八千八百萬片,約占全球市場四三.二%,台灣出貨量超過南韓。至於知識經濟指數方面,根據世界銀行二○○六年全球知識經濟指數評比,台灣在接受評比一二八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十一名,領先南韓的第二十七名。其中,台灣在創新及資訊基礎設施的子項,排名分別高居第十位及第十二位,表現相當優異。
在亞洲各國的經濟中,過去台灣不論是總體經濟的表現,或是國民所得的增加率,都貴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即便在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安然度過,曾被譽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典範」。曾幾何時,台灣在亞洲四小龍必須跟南韓互爭第三名。四小龍中,香港平均每人GDP為二萬七千美元、新加坡是二萬四千美元。十年前平均每人GDP一萬美元不到的愛爾蘭,前年已經衝到二萬六千美元,台灣顯然落後當年的同級夥伴。
輔導科技產業化解卡債危機
雖然台灣在整體經濟方面仍優於南韓,但南韓處理卡債危機卻值得效法。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近年來香港、南韓都曾因信用卡放款擴張過快導致銀行呆帳大幅攀升,以信用卡授信不良資產比來看,香港在二○○二年逼近一五%,南韓在二○○三年超過二○%,台灣近年來雖快速升高,但仍在一○%以下。南韓卡債對經濟的衝擊遠高於台灣,但透過「社會扶助機制」協助卡債族重返職場,解決南韓消費金融危機。
對內實行金融改革,對外南韓政府強力主導藍海策略,使高科技產業快速崛起,並積極輔導進軍國際市場,三星電子就是最好例子,世界各國紛紛都以借鏡南韓作為企業再造最佳參考範本。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表示,過去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都是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卻鮮少考慮到差異化,形成只要不斷降低成本以搶奪訂單。李焜耀建議,複製南韓成功,不是將其發展模式搬到台灣來,而是要找出自己獨特的附加價值,學習南韓企業追求高附加價值的目標。
國策顧問黃天麟指出,南韓能夠奮力趕上台灣主因是,南韓企業的根沒有出走,都留在南韓。黃天麟分析,過去十餘年來台灣出口競爭力式微,都是因為產業過度利用中國廉價勞工與便宜的土地,減緩台商企業產業升級及研發的壓力。此外,由於對中國過多投資,使國內勞工需求減少,失業率攀升,壓低了國內消費,連帶影響經濟成長也使國民所得無法提高。
企業根留母國失業人口降低
反觀南韓企業將心留在南韓,提高南韓的內需專注創新,不但降低南韓失業率,也使每人平均GDP年年提高,達成企業與國家的雙贏。二○○四年底南韓總統盧武鉉更撂下狠話,到二○一○年,南韓將實現挺進世界貿易前八強的目標,開創國民所得兩萬美元的時代。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台灣去年平均每人GDP為一萬五千兩百七十一美元,南韓也將在三月底公布,南韓每人GDP是否有如經濟學人預測將追上台灣,已成各界關注議題。南韓和台灣同樣經歷過金融風暴與政黨輪替,雖然國家競爭力及整體經濟力來看,台灣排名與表現皆領先南韓,但南韓急起直追的魄力,以及政府經濟改革的作法仍值得台灣借鏡。輸給南韓事小,重點是,不能輸了面子連裡子也輸光。台灣經濟要飛得更高、更遠,恐怕真得學習南韓政府的大刀闊斧。
韓國為何沒有超越台灣?

衡量一個國家生活水準高低的指標,最方便使用的是「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 per capita);但這個指標如果用美元來比較不同國家時,會受到匯率變動和物價差異的影響而無法穩定反映真實的狀況,所以國際間的比較經常會使用相同的價格單位來衡量各國的平均每人生產,這就是所謂的「經購買力平價平減」的每人生產。

以這種方式評量的每人生產毛額,依照美國中央情報局對2005年的最新評估,全球最高的為盧森堡65,900美元,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挪威則為42,800美元,美國以41,600美元成為世界主要國家中最高者。日本為31,600美元,歐盟為28,100美元,台灣為27,500美元,韓國為22,600美元,中國為6,800美元。

韓國產品大舉入台

台灣的水平頗高,不僅為中國大陸的四倍,也和歐盟平均不相上下;雖然低於日本有13%之多,但明顯超越了韓國,領先達21.7%!這和近來媒體經常以「名目所得」來報導「韓國所得超越台灣」的狀況有顯著的差異,主要原因就在於韓國物價大幅超過台灣,加上近年匯率升值幅度較台灣高所致。

許多人會感到納悶,韓國的三星企業的產品行銷世界,樂金(LG)的手機狂烈熱銷,韓國現代、大宇汽車亦大舉侵台,韓國服飾搶佔台北商場,加上「韓流」狂潮席捲亞洲,賺足了哈韓族的熱淚和鈔票……,這些難道無法讓韓國的所得超越台灣嗎?其實,生產或所得的高低,和「生產力」的高低息息相關,和是否有名牌可以行銷世界並非完全一致。中研院院士萬又煊先生(康乃爾大學教授)就曾舉德國和丹麥的例子來說明這種現象。以「雙B」轎車征服世界的德國,其工業製品所向披靡,出口在近年更超越美、日,成為世界第一。其北邊鄰國丹麥過去是以農牧產品聞名,工業也以中小企業為主,但德國卻以30,100美元落後於丹麥的34,800美元,這種現象在兩德統一前就已存在多年,並非被東德拖累所致!

生活水準的高低反映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而食和住是影響最大的。台灣的物產豐富,是韓國難以比擬的:韓國人口為台灣2.1倍(4885萬對2303萬),2003年時台灣擁有680萬頭豬,韓國有890萬頭;台灣有1.1億隻雞,韓國有1.0億隻雞;台灣生產283萬公噸水果,韓國有275萬公噸。若需求類似,平均下來當然台灣「食」的物價會較便宜。但如果大量開放進口,是可以拉平價格差異的;只是韓國比台灣在農業貿易上更為保護,無法利用貿易進口來維持低價。

工資增加企業外移

由於工業生產集中在大企業,不像台灣分散在全台各地,韓國的城鄉差距大於台灣,人口集中在大都會,如首爾的人口超過一千萬,佔全國二成;台北市人口260萬,僅佔全台一成。這種現象使得韓國「住」的價格亦超過台灣。難怪台大一個50元的便當,在首爾大學一個要300元;首爾普通飯店的單人房一天要價7,000元台幣!韓國工資因此大幅上升,中小企業大量外移。
也許有人覺得奇怪,那為何台灣有許多窮人,更有不少人自殺?其實,韓國窮人更多:去年一成最低收入者只獲得全國所得的2.9%,台灣則是6.7%。至於自殺防治,則屬於社會問題,需要「社會政策」來輔助,不是一般經濟問題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