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一則自家教育的天才小女生背著論語、詩經中的片段。
這孩子口齒清晰,對答如流,態度更是中規中矩一附小大人的模樣。看到這則新聞想必讓家中有同樣年齡孩子的家長很羨慕。但是經歷過育兒甘苦的我,看了卻覺得非常不忍。不只是為了這小女孩也許因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壓力,臉上所失去的笑容,或許是未曾融入孩子的團體之中,眼中所釋放的那股寂寞有種失去純真的早熟。
記得有次在育兒上遭遇到挫折曾向一位前輩抱怨孩子的資質的問題……
“你要感到幸運 生了一個資質平常的孩子,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正常發長,雖然資質平庸教育起來有苦有樂,但教育方法總有機可循,只要是愛孩子而不是溺愛他們通常不會犯太大的錯誤。但天才和白痴因其特殊所以教育方法也要特殊,稍微不當彼此都會帶來痛苦……”
當時雖不以為然,但陪著女兒一路走來,越來越能體會前輩話中的智慧。
身為特殊的人,不管其資質是過之或不及,其實他們內心都很寂寞的。如果家人為了保護他們〈怕受辱或污染〉,將他們與人群隔離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是有很不好的。因如此一來不但會造成他們孤僻,無法與人群相處,最主要他們長大後根本無法在複雜的人生中生存。畢竟人還是無法離群索居,終有一天,他們還是要走入社會去過自己的人生的。
做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中研院院士楊振寧也是天才兒童;不過,楊振寧認為,許多家長刻意將天才兒童往前推,這種做法並不明智;他認識不少天才科學家,雖有學術地位,人格卻不成熟,培養天才應避免揠苗助長。
楊振寧則認為,聰明、優秀、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才,固然重要;但年輕人追求學術卓越的決心、堅持及努力向上的價值觀,以及社會、國家的支持,也相對重要。
不少知名學術大師多是天才兒童出身,很早就進入大學,但楊振寧卻不贊同過度栽培天才兒童。他以自身經驗為例,指由於父親楊武之是中國第一個數學博士,小時即展現數學能力;不過,他父親不是在他十一、二歲時就教他微積分,反而是找朋友的學生來為他補習「孟子」;兩個暑假下來,他可以背誦整本孟子,對他一生產
生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父母們!不要怨嘆自己的孩子資質不佳,不要羨慕別家孩子資優,也不用期待每個孩子都能成龍成鳳。只要孩子循序漸進健康、快樂又順利的長大,就是我們為人父母者最大的福氣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