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面對危機也是轉機的時代我給年輕人的建言

問起剛考上大學當新鮮人的孩子“上大學的滋味如何?”“很棒啊,大學實在太好玩了....”

我相信這是經過幾年來寒窗苦讀,受盡【唸書】痛苦的孩子初入大學時的心情!過來人的我們當然深知此心理。

但是,年輕的朋友,大學生活對於人生來說是最重要階段,因它才是每個人真正【求知】的開始,最主要他關係著你未來的一生。

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為了出路問題卻採取延畢來因應,這看來似單純的延畢事件,不只是經濟衰退所造成失業率上升有關,其中卻也突顯了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

其一:大學教育的編排,到底是否符合社會人才的需求(供需不平衡,是否如台積電之父-張忠謀先生所言:台灣人才趕不上時代進步)。

其二:四年的大學生活為何不能培養專業且能獨立思考的人才?而且面對困境,卻不能突破和勇於創新,為什麼?為什麼?

台灣能創造奇蹟,且引以為傲,就是除了雙(才、財)外,還有那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拼鬥精神。但這些優勢,隨著大陸的開放和二十年的安逸生活,不但財力逐漸為大陸所傷,而且那股拼鬥精神也逐漸失去,青年才俊更出現斷層。

末代聯考已經結束了,雖然 !現有大學近七十所,錄取率已達90﹪以上,但令人憂心的,是我們的孩子不怕沒學校唸,而是我們的大學教育培養太少可用之才。在高唱改革教育下的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看來嚴肅尊崇傳授專業知識的大學教育,其實有很多是毫無特色、矇混招牌、誤人子第罷了。尤其令人遺憾的,國中教育改革,不但在學識上拋棄紮實的基楚,(教科書刪減很多,加上上課時間減少,所學有限。我是個正逢國中教育開始改革一代的母親,,深知其簡化和去除的東西其實有許多是必備的觀念,因為學校教得少,上了高中很難連貫,造成高中學生的困擾),人文教育更是失敗。現在的學生得到只是粗淺的速食文化,加上資訊的發達(因網路下載容易,智庫資料隨手可得),造成其廉價的知識觀念(不尊重智慧財),使他們很難花時間去思考問題所在,卻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說是寫報告卻是在聊天),因而也讓他們失去踏實的求知精神。

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如果我們所教育出的現代知識份子,都缺乏「求知」追究到底的精神,對於這些未來國家的主人翁,我們又怎敢抱任河希望。教育!如果是教育一些擷取便捷知識,而毫無啟發和養成獨立人格,對其人生有所幫助,對人類有所貢獻(除少數的頂尖人物外),那教育是失敗的(也許我說的太過分,但看現在孩子的處事能力,實在很難不令人懷疑)。尤其人文教育的缺乏,讓他們面對環境的困境,卻抱著縮回象牙塔不敢面對現實的挑戰(當然!這不能全怪學校教育,我們當父母的驕寵也要負 大部份責任)。

小學至大學,可以說是人生的黃金階段(雖然不是唯有讀書高,但讀書才有出息卻是台灣大部份人的共識),這段可以說學問和人格的養成階段,是為了走進人生另一旅程作準備的。如果你不能接受挑戰,那表示你的準備不但不夠,而且是失敗的。面對未來全球化的世界和目前的困境,身為高級知識份子,更應該走出學校知識的象牙塔。唯有將你所學投入社會,接受嚴峻考驗,你才能從屢倒屢起的磿練中去確定人生的真正方向。唯有親自參與困境,你才能思索如何突破重圍,去解決問題進而加以創新。

學校的知識是死的,很好通過,但社會的學分是活的,是很難修的。但就是「難」你才要全心投入,除非你有「堅實的背景」讓你無「後顧之憂」,不然努力奮鬥親自參與困境,是現代青年無可逃避且須嚴肅面對的問題。雖然有很多人學非所用(興趣不合、挫折、無法達到要求‥‥‥等),但這並非世界末日,只要你能從不斷的挫折中抓住真正方向,隨時起步,都不算太遲。

成功永遠屬於勇往直前與時間賽跑的人,選擇退縮,除了落人後外,當然你也會失去許多先機。縱使你會被撞的滿頭包,且傷痕累累,但那些「痛」不但讓你記得教訓,令你反省、成長,而且也會令你體會到「學到用時方恨少」的真意。那時,你自然會了解你的「不足」在哪裡?!求學的方向在哪裡(有許多在職進修的管道不是嗎?)!

當然!在此也要奉勸諸位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內),不要心疼(放在心裡)我們已為他們作的太多了(不要再替他做了,讓他們去接受挑戰吧!),與其我們替他們鋪好路,不如在其求學告一段落讓其單飛,只要在他們沮喪、失意時,給予最大的精神支持,幫他們跨過這段人生最大的瓶頸,唯有讓他們經過蛻變,脫繭而出,我們才能看到明天,看到未來的希望。
.
面對這危機也是轉機的時代,年輕人你們準備好了嗎?也希望給高中學生填選學校作為參考,學校只是供你基本知識,教你如何學習思考,決不會判定你的未來,真正影響你終生的除了來自父母「身教」外,就是你在社會上所學習到的【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