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君55歲,應屬於中老年人,但他已選擇退休。
他當兵回來後與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創業。30給年前,補教業在鄉間生存很不容易,靠著誠信和認真打下深厚的基礎。隨著城鄉差距的縮短,業務也蒸蒸日上。
穩固的基礎,雖也帶給他穩定的財富,但隨著教育的改變和少子化,讓他下定決心,交棒給繼承衣缽的老二去突破和創新,全心全意與老妻提早過退休生活。
他與還算健朗的老伴在廟竽作公益當義工,一年也會出國去玩兩趟,其餘時間還下田當農夫,日子過得忙碌卻悠閒。自力更生不丟包袱給孩子,與孩子保持親密但不住一起。
他的退休哲學是:年輕時盡力打拼,教育培養孩子,也留老本。退休後,懂得放下,交棒卸責(對孩子提醒提供經驗但不干預)。
B太太,86歲,非常傳統的阿嬤又是續絃的女人。
嫁入富有卻是人口眾多的大家族,雖然掌權的公公讓她這繼母無法接管前妻兒子,說實話對她再生孩子卻也不薄。
也許是富裕人家家規甚多,尤其續伭份量也不及他房媳婦,加上他愛計較的心理(也許是防衛心吧)也常惹族人不快,所以他的人緣也差,或許如此更造成她日後命運乖違的原因
公媽疼大孫,父母疼幼兒是台灣人一慣習性,前妻兒子再她二房來說應該算是大孫,他生的兩個孩子應屬老二老三,可對她來說卻是老大老二,對於么兒他寵愛有加,對於老大卻馬虎且過,此種心態甚至直到兩人娶妻生子亦然,偏偏想當老來依靠的老二卻因病早逝,愛屋及烏她老人家為了讓媳婦能照顧好下一代,她臨老還做工幫忙賺錢養育孫子長大成人,當孫子能賺錢時,她也年邁體衰血壓高了,背馱了,需要下一代回饋照顧時,他照顧的老二說沒能力,一項受母親偏博的老大和媳婦也說照顧她應該不是他們的事,但她願意出錢讓她去安養院。萬般無奈只好住進安養院。
傳統的阿嬤不只是面子,還有對親情的絕望吧。過年回家後不願再回安養院,但媳婦逼趕的情況下,萬念俱灰在年初二晚上喝農藥自殺,結束她83年一生。
身為女人,最難去除的觀念是重男輕女,養兒防老觀念深根蒂固又作不好婆媳關係。
女兒和媳婦以及婆婆的角色,是影晌家人人格發展最最重要因素,想擁有賈母的福氣(福壽全歸),請盡力當好女兒和媽媽、媳婦和婆婆的女人本分吧!
蘇媽媽舉這兩個真實案例,就是希望提醒與我一樣,即將步入老年的網友們,千萬要懂得放下,尤其是女人。當然也憂慮著少子甚至無子化的未來,在渴望親情不得時,請在年輕時,懂得規劃未來。當然現在應該還來及,如果妳/你真的看得開,放得下,未來老人世界也許會好過點。
如果您老了或還有父母,也許各自有家庭要顧的忙碌孩子,屬於老人的固執既不想去養老院也不想流浪似的輪住,獨居的無奈和不安,那蘇媽媽願意盡最大力量找出資源幫助你們,也期望你還能動時(尤其失去另一半的人),多當義工,尤其是老人院或孤兒院。為自己真正老邁時,累積一些安養的資本。但最最希望還是你/妳能在年輕時做好你/妳的人生規劃。
生于戰後嬰兒潮的我們這一代最辛苦,經歷時代的變遷,既需侍奉時代轉變的父母又要教養資訊年代的孩子,石磨心苦呀!這也是我舉提早退休案例最主要目的和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