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啟航
妳問起一個創作者如何訂為主題和人物的關係?
其實這問題很簡單,他們是魚和水的關係。
我們寫一篇小說前,一定會將我們所要表達的【目的】是什麼?架構好!這個目的就是一篇小說中的所謂【主題】。等到主題確定了後,我們才會想些【結構】來表達〈鋪陳〉它。以什麼方式去敘述來達到你所要的主題,就是你如何應用結構材料的問題了。
人物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你以寓言的方式,那也許就是動物囉!
當然以小說來說,當然離不開【人物】了,小說不是優美詞句或獨白似的平舖直敘散文,也非哲學的論裡人生。因小說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說故事】。
一篇小說是否能引人入勝,引起讀者共鳴,就是要看作者對故事的鋪陳和敘述的功力,而這裡所謂的【功力】,也許就是學院派所謂的【寫作技巧】。一篇或一部小說的形成也可以這麼說:就是如何將材料〈人物〉透過妳功力〈鋪陳和敘述〉去建構成你所需要的目標〈主題、目的〉。
當然,要能將【小說】寫得較為自然平實,引起共鳴,是需要歲月的磨練。因時間會磨去你滿身的【凌角】也轉換了看事情的【心情和思想】。這份逐漸回歸平實的心,會讓你看人生的態度,從【站在高點的傲慢變成立足點平等的謙卑】。也因此你會以關懷的心重新審視每天與你週遭息息相關的人們,你也會發現隨著年齡而逐漸改變的心態,會讓你領悟到原來【真實的人性】是藏在【熟悉又平凡人的生活裡】。這也是我每次都勸你多觀察週遭環境和人心活動來了解人性的原因。
當然你還年輕,人生體驗不足是正常現象,但寫你熟悉又經歷過的境遇則是使自己作品引以起共鳴的不二法門。不錯,【多看書】也是讓自己作品精進的方式,但我卻不希望你去看有關妳提起問題的書。一個有創作能力的人,對於信任自己的直覺和敏銳的觀察力,比去相信學院派的文學理論還有用的多。
看世界名著是讓不同的文學家的許多人生體驗和觀點,來啟發或印證你經歷過的思維。這才是一個寫作的人看書的目的。而不是跌入他們的架構之中失去自己自我的風格。
用心去活就能用心去寫,唯有出自自身的體驗,文章才有價值。小說固然是虛構但你所表達的思維〈人性〉絕對是真實的,不是嗎?
一個成功的作家,他絕少從學院中被訓練出來。他除了有一顆敏銳和細膩的心外,他的作品是深受他的【成長背景和人生歷練】所影響的。這兩點都是能挹注他不斷創作中的靈感來源,尤其是後者更是修飾他作品逐漸成熟的原因。
不錯!要成為一個好作家的條件必須多看’、多寫和多活〈人生體驗〉這是你我皆知的規條,但是你也要記住:【別人的路只是參考領悟,依自己的心來寫才是最佳的路】。
一篇文章開頭和結尾是最難的部分,尤其是短文。但是我還是告訴你一個經驗,你寧可讓讀者【意猶未盡】,也不要有【畫蛇添足】感。
一般網路上的文章,大都即興之作。不是心情獨語,就是情色文章,不然就是脫序言論,很少人真正以【用心和嚴謹】的態度去寫文章。這或許也是造成西方文學批評家認為小說已死的原因吧
二十世紀末,電腦幾乎已經取代了人腦,如果不是我們LKK這代還不會電腦者眾,我不知一直生活電腦世界的e.y世代孩子將如何適應現實人生。當然以你們五十年代出生的還好,但多少還是受到影響。或許是台灣文學出現斷層〈其實應該不只文學吧〉的原因。
錘手可得的資訊,不但讓現在孩子學習怠惰,也讓他們思維邏輯打結。文學是敏感度高且須耐得住寂寞的人〈純文學是很難修的課〉最主要還要有愛人的心。偏偏最後一點對充滿自我的現代青年來說,是最難做到的事。其實或許我過於多慮,只是看到台灣文學界充滿了迷惑令人擔憂而已。
像我們這一代在那很窮環境哩,唸書已是不容易,更何況課外書。我想當時我們對文學被潛藏的思維所能獲得一點點啟蒙,絕不是來自家庭的教育或童話書籍。如果要真正追究挑動蘇媽媽文學思維啟蒙來源,應該來自從小跟隨著阿公南征北討〈哈哈是誇張點是這村到那村〉追著看野台戲吧!所以嚴格來說,戲劇才是我的蓋文學房子的第一個磚。只因後來真正看到化為文字的水滸傳、西遊記、唐朝演義、三國演義、紅樓夢……………太多這些中國古典名著以前,書中所訴說忠孝節義或善與惡的故事早已深刻在腦海之中了〈粗淺的人性認識〉。
或許這些對人性善惡分明的教導,對日後長大的思想,會逐漸失去約束力,但當你活到老年之時,深印腦海的童年記憶卻又會逐漸浮起。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困境,才發現繞了一圈,我們只是在重複著歷史的錯誤行為而已〈看來以前【先知】型的人物姜子芽、劉柏溫和孔明。他們之能觀星相、知未來。以現代的科學角度來說,一個星球能讓地球上的我們看到已是萬年之後了。了解【人性】的他們,只不過以己之心度其意罷了〉。原來人生的追求終點也在他的起點,期間的一切磨練過程,只不過叫她/他如何學習愛人和被愛。
你知道我為什麼嘮叨一大串嗎?無非希望一個真心想寫作的人,必須以一顆嚴肅的心,愛人的心,有使命感的心去修練你的筆。不要管什麼本土文學、大陸文學、或東西方文學,只要以那三心寫你熟悉的能感動自己的東西就是具有宇宙觀的文學了〈你我讀過的西洋文學,除了風俗背景不同,人性豈有差異?〉
PS 修飾中間灌水部分很容易,但要捨棄結尾卻很難。不過如果你能堅持以上所說的態度,去寫每一篇文章,不管你是平鋪直敘或娓娓道來,我相信前後呼應絕也不是很難的事。
所以文學絕不是清高和墮落的兩端,而是融入社會世俗,反映人類底層內在真正的【本性和人心】而已。”
好的小說要經常構思,不是1.2天甚至2.3個月就能浮出靈感。但不管你是否日後寫時用得到,你都要隨時記下所想到的思維。一但正式下筆,這些不連貫也許會被捨棄的思維,往往會令你觸類旁通得到新的靈泉。
寫作的人不可一日不讀書,原因也在此。因別人的思維往往會帶給自己新的啟發,不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
PS:啟航是大陸一個很年輕的網路作家,雖然人生歷練不足,但深沉的筆觸卻很難想像她還是個年輕的女孩,假以時日,我相信他的成就必定超越許多媚世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